????連南縣作為廣東省級重點扶貧開發縣,在學習實踐活動整改落實階段突出實踐特色,通過強化“五項工作”,創新“五種機制”,抓好扶貧開發,整改落實取得了成效。 ????強化脫貧動力,創新扶貧參與機制。扶貧工作的突出問題是貧困戶往往處于被動接受扶持的狀況。該縣通過深入調研,形成了參與式扶貧的工作思路。各級干部樹立“扶貧為群眾,脫貧靠群眾”的觀念,在對貧困戶進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教育的同時,認真尋找合 ????強化結對幫扶,創新扶貧責任機制。該縣全面開展“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扶貧開發工作,在深入調查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出臺了《連南瑤族自治縣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意見》:各級干部按規定比例結對幫扶貧困戶;制定工作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實行部門包片和干部結對幫扶結合,要求不脫貧不脫鉤,力求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三年內實現脫貧,較差的五年內實現脫貧。目前,該縣已將9916戶貧困戶進行分解結對幫扶,各種形式的幫扶活動已初見成效。例如縣委書記崔建軍和縣長鄭遠平親自牽線,聯系企業家出資五萬元扶持了12戶貧困戶發展養豬項目,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強化資金管理,創新扶貧投入機制。一是開展農戶小額貸款擔保。為幫助貧困戶解決發展生產啟動資金問題,該縣從財政劃出100萬元作為利息存進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由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籌資1000萬元作為的專項扶貧貸款,用于扶持貧困戶和扶持能夠輻射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的種養大戶、專業戶貸款發展生產。二是開展扶貧互助資金試點村建設。為增強村民自主創業、持續發展的能力,該縣創新扶貧資金管理模式,以大麥山鎮塘梨坑村、大坪鎮大古坳村、三排鎮連水村為試點,在每村投入2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貧困戶按自愿原則繳納互助金加入互助組織,互助金用于支持加入組織的貧困戶開展增收項目;成立試點村互助資金理事會和監事會對進行互助資金進行管理和監督,訂立管理辦法,由鎮財政所代理事會進行帳務管理。新模式有效放大資金量和扶持范圍,使更多貧困戶受益。 ????強化移民扶貧,創新政府導向機制。一是實施移民扶貧政策。該縣通過發揮政府在移民扶貧中的主導作用,根本上解決高寒山區和石灰巖地區農民“生活難、發展難”問題。目前該縣移民5956戶,共27623人。二是實施一戶一技能培訓計劃。該縣免費培訓青壯年村民, 提供平臺鼓勵剩余勞力外出務工。今年以來,已有3100多農民參加了各類技能培訓。高嶺移民新村移民、54歲的房清偉回憶過去:“我以前住的是泥坯房,屋頂蓋的是杉樹皮,一年收入也就三五百元。”現在,在政府的支持下, 村民住上了鋼筋水泥的房屋,通過外出打工、大搞種養、做小買賣,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三四百元增至幾千元到1萬多元,初步實現了脫貧致富目標,使群眾切身感受到踐行科學發展觀帶來的實惠。 ????強化產業幫扶,創新扶貧服務機制。一是加大對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的幫扶力度。通過實施“一鄉一品”、“一村一品”項目,該縣初步形成了以種桑養蠶、油茶、檸檬、優質稻、蔬菜等五大基地為支柱的產業化經營格局。目前,全縣油茶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0萬畝,檸檬也發展到6700多畝。該縣抓住有利時機,加強扶持引導力度,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打造“中國油茶之鄉”、“中國無核檸檬之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國家級農業品牌,大力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發展,實現貧困戶增產增收。在大古坳村,該縣扶持養殖產業,組織專家舉辦“禾花魚”養殖技術培訓班,建立 “連南縣大古坳養魚專業合作社”,帶動了380戶農戶養“禾花魚”,單項經濟收入17.5萬元,農民人均增收56元。該村村民還成立了“有機稻專業合作社”,今年有機稻種植面積350畝,收入37.1萬元,農民人均增收61元。僅此兩項,為村民帶來了15萬多元的增收。二是積極解決貧困戶農產品賣出難問題。該縣成立了扶貧開發服務公司,對農產品進行收購、倉儲、精選加工、分類、包裝和銷售。公司在鎮村設立農產品收購站,在農產品重要產地村設立農產品代購點,組織人員上門收購,完善農產品服務網絡,促進貧困戶農產品產品銷售;統一規劃開發瑤山綠色有機食品,打造特色品牌,打開農產品市場銷路,提高農產品市場附加值,以產業化、市場化帶動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